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结亲家”活动,近日,永宁县团结西路街道建设社区与闽宁镇原隆村两个结对共建实践站联合开展“山海情·少年志——踏红色足迹 探闽宁新篇”研学活动,双方辖区50名青少年通过红色教育、绿色探索、非遗体验等环节亲身感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红色教育,闽宁新貌展示中心的时光回溯。活动伊始,青少年们踏入闽宁新貌展示中心,仿佛穿越时空,开启了一场历史的回溯之旅。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他们穿梭于展厅之间,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饱含故事的实物、一段段生动的文字,如同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从闽宁协作的初心萌芽,到闽宁镇从荒芜戈壁到塞上江南的沧桑巨变,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吸引着青少年的目光,震撼着他们的心灵。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先辈们拼搏奋斗的敬意与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之情。
绿色探索,生态种植园区的奇妙之旅。在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的种植大棚里,讲解员向青少年们详细介绍了蘑菇、灵芝、中草药的栽培技术和成果。讲解员一边展示着不同品种的蘑菇和灵芝,一边耐心地讲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药用价值,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声。在蚯蚓养殖区,讲解员演示了利用蚯蚓分解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的闭环系统,孩子们亲手触摸蚯蚓,感受它们滑腻的皮肤,还拿起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讲解员一边演示一边说:“蚯蚓不仅是土壤的‘工程师’,还能帮助我们生产有机肥料,实现生态循环。”孩子们纷纷感叹:“原来蚯蚓这么厉害!”在大棚内,孩子们还了解了芦荟等栽培植物,感受着绿色科技的魅力。
文化传承,非遗工坊的匠心之旅。在原隆村非遗工坊,手鞠球、泥哇呜、麻编织品、虎头鞋、刺绣品等丰富多彩的非遗制品便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技艺。“这些非遗制品都是原隆村各族妇女们手工完成的,不仅做工时间地点灵活,还能增加家庭收入,提升生活水平。”非遗传承人刘奶奶娓娓道来,并向孩子们自豪的讲述:“是闽宁协作让宁夏南部山区的村民搬出了大山,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康庄大道。”在刘奶奶的指导下,孩子们坐在织布机前,有模有样地尝试着织布。虽然动作生疏,但每一个孩子都全神贯注,脸上洋溢着专注和喜悦。非遗文化在孩子们手中绽放出新的光彩,传承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
此次研学活动,通过多领域知识融合、探究式学习和沉浸式体验,让两个实践站的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成长,促进了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均衡发展。团结西路街道与闽宁镇7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继续以暑假为契机,联合推出“山海情”结对共建暑期系列活动,涵盖非遗体验、专题讲座、手工制作、AI技能等内容,为两地青少年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通过实践站“结亲家”这一平台让文明实践活动成为城乡青少年“开心学、主动学、持续学”的第二课堂,使其在学和做中增长学识、陶冶情操、快乐成长,度过一个健康、愉快、安全、充实的暑假。(睦邻幸福西路)